歐美的專業操盤人對一目均衡表越來越推崇 ,是什麼令一目均衡表比傳統技術分析優勝呢 ?
一目均衡表是日本在二次大戰前發明,功能是提供市場的方向及入市位,一目均衡表的假設是全沒有依據任何所謂的技術分析工具或論,一目均衡表是全世界技術分析的鼻祖 。 一目均衡表 ,顧名思義是“一眼睇晒” 。日本文 KINKO 直譯為時空平衡點 ,HYO是圖表的称谓故此,Ichimoku Kinko Hyo 包含了一個時空平衡點的圖表 ,提供一個價格宏觀的變動 ,及投資者入市的方向 。
一目均衡表是由一日本記者 Ichimoku Sanjin 發明 ,一目均衡表是日本最普及的買賣圖表工具 ,應用不單限
於股市 ,更在債券 、外匯市場廣泛為投資者採用 ,此發明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面世 ,只是最近才得到國際業界
認同 。
計算方法
一目均衡表建基於五組線 ,四組線是根據前市的高低 ,有現代人沿用的平均移動線的影子 ,看來好像簡單 ,但
配合起來 ,則令提供一個清晰的圖表去表達價格的走向 。
五條線的計算方法如下 :
1) 短軸快線 = 轉換線 = (9 日內最高+9 日內最低) / 2 ,以 9 日為一短線周期 (周期長短可任意更改)
2) 中軸慢線 = 基準線 = (26 日內最高+26 日內最低) / 2,以 26 日為一中線周期 (周期長短可任意調教)
3) 後移指標 = 遲行帶 = 將今日收市價後移至一中線周期
4) 前移指標 A = 先行帶 A = (短軸快線 +中軸慢線) / 2 ,前移至一中線周期
5) 前移指標 B = 先行帶 B = (52 日內最高+52 日內最低) / 2 ,前移至一中線周期 雲帶 = 前移指標 A 及前移指標 B 的空間
一目均衡表以 9, 26, 52 三個系數計算周期 ,在 1930年代 ,日本是每周六天工作 ,傳統的系統包括個半星
期(短) 、一個月(中)及二個月(長)為準 ,現今社會 ,己由六個工作天改為五個 ,故此根據一目均衡表的神髓 ,
應改為 7, 22, 44 才能配合現今社會 。
演繹
從五條線的製作方法 ,一目均衡表的基數與現代的平均移動法十分相似 ,一目均衡表亦是以黃金交叉的方法去
作出買賣的提示 ,Tenken Sen(轉換線)向上破 Kijun Sen(基準線) 代表買入 ,而向下突破代表沽出 。
更重要的一點 ,一目圖對買入賣出的訊號都有不同程度的表達 ,若黃金交叉在雲帶同方向產生 ,則買賣訊號將
為最強力者 ,若訊號與雲帶成反方向 ,則訊號為初級 ,若訊號在雲帶中產生 ,則為中級出入市訊號 ,根據歷史
數據 ,在發生初級訊號後 ,若市升(跌)破雲帶 ,並能守雲帶上(下)逾周 ,走勢確認 ,有超過 80%機會形成大
一目均衡表方向
另一個一目圖的精髓在將支持及阻力量化雲帶的厚薄及移動的方向 ,顯示不同程度的支持阻力 ,及大市未來去向 。總括來說 ,市在雲帶上方偏好 ,在下方偏淡 ,在雲帶中顯示盤整 。應用傳統的技術分析方法是用市場的開 、高 、低 、收或平均價作依歸 ,黃金分割則以神奇數字定一上下波幅 ,支持阻力的顯示都繫於一點或一線 。 一目均衡表則以雲帶量化支持及阻力 延伸雲帶更可預測未來阻力或支持,一目圖將最抽象的支持 、阻力量化 , 肯定比現代的技術分析方法優勝 ,雲帶的厚薄是由前市波幅所製成 ,故此一目均衡圖除了平均價的概念外 ,更溶合市場的波幅 。
指标源码:
C/C++ Code复制内容到剪贴板
- {N1 9, N2 26 , N3 52}
- AA:=(HHV(HIGH,120)-LLV(LOW,120))/30;
- VAR1:=(2*CLOSE+HIGH+LOW)/4;
- 转换线:(HHV(HIGH,N1)+LLV(LOW,N1))/2,COLORRED,LINETHICK2;
- 基准线:(HHV(HIGH,N2)+LLV(LOW,N2))/2,COLORBLUE,LINETHICK2;
- 迟行线:REF(CLOSE,N2),COLORFF9224;
- 先行带一:REF((转换线+基准线)/2,N2),COLORYELLOW,LINETHICK1;
- 先行带二:REF((HHV(HIGH,N3)+LLV(LOW,N3))/2,N2),COLOR909090,LINETHICK1;
- 选股:CROSS(转换线,基准线),LINETHICK0;
- STICKLINE(先行带一<=先行带二,先行带一,先行带二,4,1.5),COLOR339933;
- STICKLINE(先行带一>先行带二,先行带一,先行带二,4,1),COLOR0033CC;
- DRAWTEXT(CROSS(转换线,基准线) AND VAR1<MIN(先行带一,先行带二),MIN(基准线,LOW)*0.995,'▲'),COLORYELLOW ;
- DRAWTEXT(CROSS(转换线,基准线) AND RANGE(VAR1,MIN(先行带一,先行带二),MAX(先行带一,先行带二)),LOW*0.995,'▲\N▲'),COLORYELLOW;
- DRAWTEXT(CROSS(转换线,基准线) AND VAR1>MAX(先行带一,先行带二),LOW-AA*0.5,'▲\N▲\N▲'),COLORYELLOW ;
- DRAWTEXT(CROSS(基准线,转换线) AND VAR1<MIN(先行带一,先行带二),MAX(基准线,HIGH)+AA*2,'▼\N▼\N▼'),COLORFFFFFF ;
- DRAWTEXT(CROSS(基准线,转换线) AND RANGE(VAR1,MIN(先行带一,先行带二),MAX(先行带一,先行带二)),MAX(基准线,HIGH)+AA,'▼\N▼'),COLORFFFFFF ;
- DRAWTEXT(CROSS(基准线,转换线) AND VAR1>MAX(先行带一,先行带二),MAX(基准线,HIGH)+AA,'▼'),COLORFFFFFF ;
- {阴柱}
- STICKLINE(OPEN>=CLOSE ,CLOSE ,OPEN,0,0 ),COLOR00FF00;
- STICKLINE(OPEN>=CLOSE ,CLOSE ,OPEN,2,0 ),COLORFF9F68;
- STICKLINE(OPEN>=CLOSE ,CLOSE ,OPEN,1.5,0 ),COLOR009900;
- STICKLINE(OPEN>=CLOSE ,CLOSE ,OPEN,1.2,0 ),COLOR00AA00;
- STICKLINE(OPEN>=CLOSE ,CLOSE ,OPEN,1,0 ),COLOR00BB00;
- STICKLINE(OPEN>=CLOSE ,CLOSE ,OPEN,0.8,0 ),COLOR00CC00;
- STICKLINE(OPEN>=CLOSE ,CLOSE ,OPEN,0.6,0 ),COLOR00DD00;
- STICKLINE(OPEN>=CLOSE ,CLOSE ,OPEN,0.4,0 ),COLOR00EE00;
- STICKLINE(OPEN>=CLOSE ,CLOSE ,OPEN,0.2,0 ),COLOR00FF00;
- {红柱}
- STICKLINE(CLOSE>OPEN,CLOSE,OPEN,0,0) ,COLORFFBBFF;
- STICKLINE(CLOSE>OPEN,CLOSE,OPEN,2,0) ,COLORFF00FF;
- STICKLINE(CLOSE>OPEN,CLOSE,OPEN,1.5,0) ,COLORFF22FF;
- STICKLINE(CLOSE>OPEN,CLOSE,OPEN,1.2,0) ,COLORFF44FF;
- STICKLINE(CLOSE>OPEN,CLOSE,OPEN,1,0) ,COLORFF66FF;
- STICKLINE(CLOSE>OPEN,CLOSE,OPEN,0.8,0) ,COLORFF88FF;
- STICKLINE(CLOSE>OPEN,CLOSE,OPEN,0.6,0) ,COLORFF99FF;
- STICKLINE(CLOSE>OPEN,CLOSE,OPEN,0.4,0) ,COLORFFAAFF;
- STICKLINE(CLOSE>OPEN,CLOSE,OPEN,0.2,0) ,COLORFFBBFF;